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

抑郁症是一种什么感觉?他说“连呼吸都觉得累”

2018-11-07 00:00:02医学界
栏目关注:
核心提示:希望我们能对抑郁症多一些了解,多一些体谅。

  “你知道峨眉山跳崖事件吗?”这是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。

  “也许普通人看到这则新闻,会感慨,多么年轻的生命,好可惜啊,但是你知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的想法吗?”

  “她很勇敢,我很羡慕她做了我想做却不敢做的事。”

  从那一天起,我开始关注他,也开始关注这个叫做抑郁症的群体。

  

  1

  可能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患者病前个性应该大都内向不爱说话,但他其实本身是一个外向且健谈的人, 他说他有许多朋友,大家都很喜欢他,但是没什么交心的人,内心总是感觉孤独。

  交谈中我得知他患有抑郁症已经好几年了,对于是什么使他长期抑郁,他说:“我也进行过多次自我剖析,童年时父母关系不好,家庭暴力在我心里留下了阴影,父亲虽然爱我,但教育方式蛮横;我的工作压力很大,经常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,我讨厌应酬,却不得不去,这些可能对我都有影响。”

  在许多抑郁症患者的自我剖析中,家庭是他们最隐秘的伤口。

  有许多研究结果都支持了这一观点,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在多个方面存在失调现象。如果抑郁症患者的家人能够彻底地认识到自己的偏差并加以改变,那对当事人的疗愈,是极其有效的。

  2

  抑郁症患者大多情感丰富、追求完美、有些执着甚至偏执,他们面临长期的压力。他就是这样,有不错的工作和可观稳定的收入,但是工作不开心,追求完美,又缺少鼓励。

  抑郁症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?

  “连呼吸都觉得累”,他这样形容。

  “我什么都不想做,没有任何欲望,看见逐渐倒下的茶杯,明明伸手就能把它扶正,我却宁愿看着它摔碎。”

  “我想过自杀,也写过几次遗书。”

  “我没有把遗书写完,你知道吗,陷入那种情绪时,是绝望,是无助,是想哭却哭不出来,但是写遗书的时候我忍不住会哭,哭到把纸都打湿了。也许是因为哭出来了,情绪会稍微好一点。我之所以没有自杀,是因为我不敢。”

  “想要自杀的时候,没有考虑过父母和家庭吗?”

  “抑郁症没有发作时会想到如果我自杀后父母该是如何痛苦,会想到自己的责任,所以我最希望有一场自然灾害让我死亡,让亲人不那么痛苦。但是当我陷入那种状态时,我根本不会想到这些了。”

  “在那种情境下有朋友的陪伴会好一些吗?”

  “如果我想要朋友的陪伴,那我便会去找他们,也就不会抑郁了。朋友们不能理解我,他们也许会说,这有什么大不了,我比你还惨,看开一些呀之类的话,也许他们是为我好,但是只会让我更加孤独绝望。如果有一个人,在我抑郁的时候默默陪伴我,他不用说什么,只是在我身边,也许我不能立马就走出抑郁,但是当情绪好一些的时候我也会很感动他当时的陪伴”。

  3

  帮助的前提,是了解。

  但很多人对抑郁症存在误区,错把抑郁症与一时的抑郁情绪划上等号,将抑郁症看作一种情绪不好、心理脆弱,并且认为抑郁症患者应该战胜自我。

  其实,抑郁症与与抑郁不同。抑郁是一种与挫折相伴的正常情绪,每个人都有心情不佳的时候;而抑郁症是一种疾病,病因可能与遗传、基因、环境、神经递质的改变、性格特质等有关,抑郁症影响思维、情感和行为。

  而也有一些人误认为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,一旦被冠以“抑郁症”这个标签,就表明这个人是“精神病”,是“疯子”,这也是不正确的。

  抑郁症患者思路清晰,认知力清楚,意识和判断能力没有受到根本损害,它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。抑郁症患者需要周围人的支持,而有效的支持与陪伴,源于真正的理解。

  正确看待抑郁症,是开始治疗的基础。抑郁症就诊率低,而越是职位、社会地位高的患者,病耻感越重,因为他们害怕身边人的议论与不理解。

  就他来说,尽管他自愿来医院寻求帮助并接受治疗,但仍然觉得抑郁症“不光彩”,他不愿与同事朋友说他患有抑郁症,这次入院也隐瞒了身边的朋友。

  “抑郁症是一个矫情的病。”他这样对我说。

  “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,抑郁症的病因除了社会环境因素,还有着明显的生化因素如遗传、生化代谢紊乱等。你并不是矫情,只是生病了,抑郁症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。”我想要劝说他接受病人角色,对抑郁症建立正确认知,让他知道,原来不是我太过伤春悲秋,而是我病了。

  他若有所思。

  4

  在病房的这些天,他越来越开朗,与病友们打成一片。

  我时不时与他聊天,问起他这些天治疗的感觉,他觉得在病房里自己情绪好了许多,但是不肯定是药物的作用,觉得也许与环境有关。

  “病房就像一个温室,在这里什么都不用想,与其他病人相比,我的思维逻辑是清晰的,这可以提高我的自信心,也许是环境让我的情绪变好了,我觉得心病还得靠心药医。”

  我在肯定心理辅导和环境作用的同时,更强调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:“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,更需要药物的治疗,许多研究已证实,药物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有效。另外,抗抑郁药的巩固和维持治疗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。”

  他点点头,没有反驳我的话,我相信他会慢慢改变对药物的态度。

 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他的情绪逐渐平稳,也很快要出院了,谈起住院的这段时间,他说:“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刚入院时在那种无助绝望的状态下,时间过得很慢,而现在,因为心情愉快,时间也过得很快。”

  在问到病情控制的原因,他肯定了药物治疗的效果,他说他将会好好调整心态,也会坚持服药,定期复查,争取早日战胜抑郁!
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
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  

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,中国互联网百强,于2000年3月9日开通,中国历史悠久、规模最大、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。多年来,在健康资讯、名医问答、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,引领在线健康信息,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。

特别策划
抑郁症
  • 逍遥合剂

    疏肝健脾,养血调经。用于肝气不舒所致月经不调,胸胁胀痛,头晕目眩,食欲减退。[详细]

    去看看 ¥0.0
推荐专家更多
  • 郑英君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

    擅长领域:抑郁症、精神分裂症、焦虑症,早期精神心理和行为异常、双相情感障碍(躁郁症)、失眠症、躁狂症、社交恐惧症;青少年情绪、行为问题、游戏障碍(网络成瘾)的诊疗;各种心理障碍的鉴别诊断和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。临床特色:精神疾病全病程综合精神心理康复培训、心理咨询。尤其擅长治疗抑郁症、焦虑症和其他疑难精神障碍。

  • 朱紫青主任医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

    擅长领域:抑郁症、失眠、焦虑症、精神分裂症、精神障碍、躯体化障碍、头晕头痛、躁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强迫症、社交恐惧症、神经衰弱、心理障碍、植物神经紊乱、癫痫、酒瘾、网瘾等精神心理疾病。

  • 王西林副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

    擅长领域: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强迫症、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、睡眠障碍、躁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精神分裂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、早期干预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,以及婚姻家庭情感类咨询。一直从事临床、教学及科研工作,并积极参与省级、市级科研课题,发表论文数篇。曾被评为中山医科大学、广州医学院年度优秀教师,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。

推荐医院更多
举报/反馈
链接地址:*
举报内容问题:*请选择举报类型
原创文章链接:
其他理由:
更多问题及建议:
联系方式: